2013年7月31日星期三

不搭的色调

我们真的很不同。虽然浓稠的鲜红色是我们的共同点,其他人都没有的共同点。但,那又如何?

我被刺了一刀,我说痛。你的第一句却是问我为什么会那么不小心被暗算。痛,我很痛,比被刺了无数刀还要痛。因为那共同的鲜红色。

被暗算了,我知道逃能让我保命,你却责怪我没有认清凶手的样貌。痛,我很痛,比躺在血泊中挣扎还要痛。因为那共同的鲜红色。

我,虽然受了伤但总算逃过了一劫,却感觉失望,愤怒,困惑......比被刀乱捅致死还难受。全因那共同的鲜红色。

我疑惑,对着那南海金色的海水久了,是否让你的人生观念变得那么不一样了?

而我,习惯了北方蓝色的海水。金海再怎么诱惑迷人,我都不会喜欢。

我喜欢让我舒适的蓝,哪怕是要通过阳光的照射,才能闪闪发亮的蓝。

原来,同样的鲜红色,在碰上金色和蓝色时所呈现出来的色调,是截然不同的。

我独自承受着鲜红血泊中的伤痛,只因你我不搭的色调。

2013年7月19日星期五

连续剧

打从我离开家到外面去念书,我与电视机就渐行渐远。宿舍没有电视机,但我有笔记型电脑,用电脑看连续剧和电视节目,取代了坐在电视机前一天天、一集集追看电视剧剧情发展的日子。

学院时期住在不提供网络设备的宿舍,连续剧的来源不广,当时印象最深刻的一部长篇港剧《毕打自己人》,成了我和同学以及室友天天坐在电脑前追看的连续剧。也从那时候起,手里捧着打包的盒饭边吃边看的习惯就养成了。

之后,看连续剧时除了吃饭,还会一边做些有的没的,比如修指甲、挖耳垢、折衣服等等。总之不会让自己手脚停下来呆呆地盯着屏幕看,如此“空闲”地看戏会让我产生罪恶感。也因此,我看的多数是中港台的剧集,其他语言的剧集对话听不懂,要看字幕,难以配合我这边忙边看的习惯。

因为边忙边看,所以我不会刻意去跳过一些剧情,就像有人看到沉闷的剧情时会直接跳过,看到有趣的再接着看。我不会,因此我看连续剧特别慢,也很少有戏剧是能吸引我一整天坐着追看的,这样就导致我电脑储存了不少还没看的剧集。这也不碍事,我觉得看戏是一种娱乐享受,不必急于把它看完。

我曾鼓励朋友在遇到不开心的事时,可以选择看戏减压。事实上,如果真的能够投入于剧情,确实有着把郁闷分散的作用。比如看戏看到哭是我很常出现的状况(我太感性了~~),曾试过吃着饭时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(好恶心~~[记得那时在看《On call 36小时》]);也曾试过因为看到剧中主角终于战胜奸角而激动不已。喜怒哀乐的情绪起伏都被剧情的发展牵动着,哪还有空去想那些有的没的,尽情沉溺在角色的虚幻世界里就对了。曾有多少个失眠的夜,我躺在床上,盯着屏幕上的剧情发展,眼睛累了就迷迷糊糊的睡着了。这样,总比什么事都不干,眼睁睁地胡思乱想到天明好很多。

最近试着不做其他事情,静下心来专心看连续剧(这样就不会吃饭吃到哭了)。如此安分地看戏,对剧中一些桥段也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,会让人在平时不经意地想起,而且是连接着戏剧插曲的旋律。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戏剧里面要加插歌曲的原因,在一些悲伤的场面来一首悲歌,就是悲上加悲,欢喜或感动的场面亦是如此。以前看戏比较不专心,所以很少连续剧歌曲可以让我留下深刻印象,专心有专心的好吖。

看连续剧确实是个很好的娱乐,能够让人暂时忘却烦忧,所以一些不符合逻辑的桥段可以一笑置之,太认真的话就失去了它娱乐的意义。单纯地欣赏戏剧,心情也会变得好一些。

2013年7月12日星期五

可悲的“形式”交情

信任,是人与人的相处非常重要的一环。如果彼此不信任,那相处还有什么意义。

如果不被身边的人信任,或许要先自我检讨,是不是自己的态度举止让人家没有安全感了?但,如果自己已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对方的疑虑是多馀的,对方还是不信任你,那就真的是一刀两断算了。

不管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,抑或在一些重要的事情上,被人家怀疑就是会不舒服,尤其是自己亲近的人,就是不舒服兼失望了。

蛮感慨的,近些年认识的人我都没有好好跟他们聊过我家里的事,我的心情,我喜欢的事物,我对他的想法,还有我有写部落格。我不说,别人也不问。

彼此没有深入的了解,使一段情感变得脆弱不堪。那堆泛滥的合照只能证明我们曾经游历某处,在彼此发生误会时,根本就没有信任可言,那些堆满笑容的合照更显讽刺。

当然,我理解一些人的心态。比如有些人喜欢约定跟你去某某地方玩、要穿同样的衣着出席某某仪式,然后拍照放上面子书,要让别人都觉得我们在做很多开心的事情……这些,都曝露了他们爱炫耀的心态。我当然不会否定这种心态,反而觉得很正常。但我们做这些想事后炫耀的事情,只属“形式”上的交流,就好像生日要送蛋糕,情人节要送花的“形式”一样,若只有“形式”而没有“感情”,是很可悲的。

反观有些人,我们合照不多,不常见面,“形式”很少,可是却通过平常的聊天而知道对方的一些事情。所以我很珍惜可以一起静下心来聊天的人,“交心”比“形式”有意义太多。

如果我们免去过多的“形式”,把更多的时间用来谈谈心,结局也许会不一样吧。抑或他原本就是个重“形式”多于“交心”的人?那我就无话可说了。

2013年6月28日星期五

听戴佩妮《纯属意外》专辑

戴佩妮的第13张个人专辑《纯属意外》,到底有没有让人听出“意外”?这就见仁见智了,听音乐本来就是很主观的,没必要针对歌手的专辑有没有新的突破而喋喋不休。戴佩妮过去发了14张专辑,包括佛跳墙的2张,至今她还能敬业乐业,继续写她想唱的歌,许多人也期待听她唱歌,这就是歌手最大的突破了。难道会希望她变成舞娘,边唱边跳?还是来个极端的地下重金属音乐风?这不叫突破,而是让人失望的随波逐流。

庆幸这张《纯属意外》,戴佩妮还是原来的戴佩妮,曲风多元,情感真挚。《你怎么可以安心的睡着》和《Sing it out》是专辑中让人惊艳的歌曲。前者的旋律让人听了一遍就印象深刻,据闻这是戴佩妮亲眼目睹一场车祸后有感而发之作,自导的MV和歌曲意境也结合得天衣无缝,不得不赞叹Penny在这两方面的诠释能力。而《Sing it out》呈现出一种歌者站在高岗上歌唱而又充满澎湃迷离的感觉(原谅我如此奇怪的形容)。这确实是首感染力相当高的歌,编曲也恰到好处,若要挑剔,只挑它稍欠“摇滚”(听了佛跳墙专辑后难免会作出比较)。

记得戴佩妮曾和品冠合唱一曲《半生熟》,结果她被批评唱得很“嗲”,换言之就是很“假”。必须承认,她的其他作品如《就是你》、《一个人的行李》等,唱腔都很“嗲”,但“嗲”不代表“假”,这只是一种声音表情,听不惯的人可能因为她的声音诠释甜腻度太高而受不了。来到这张《纯属意外》,里头的《懒人漫游》和《草莓面包》是轻快活泼的歌曲,照理说Penny在演绎这类歌曲时应该会偏向所谓的“嗲”,但却出乎预料,她收起了以往的甜腻,以爽朗的女声唱出很贴近生活的轻松曲调,两首歌的编曲也很突出,是让人感觉清新的曲风。其中《草莓面包》如此唱到:“给我一片涂满爱情的面包/草莓酱的味道/果粒在喜孜孜的跳耀/给我一座住满幸福的城堡/有欢笑的围绕/一辈子我都不会想逃”,如果你还是觉得甜腻,那是因为她唱出了生活的幸福洋溢。

戴佩妮一直以来态度谦虚,有时甚至觉得她因此而缺少了一种自信的气势。其实并不然,她的歌曲就表现出了她暴涨的“自信”,不管是轻摇滚的《Never》还是轻快的《没有人爱》,都听出了她的自信和洒脱,亦传达了一种正能量。快歌有自信,慢歌则有张力。戴佩妮的慢歌诠释之所以不会平淡,全赖于她独特唱腔中所散发出的张力和情感的拿捏准确。主打歌《纯属意外》旋律平平,第一次听时会质疑其主打歌之选,但其实这首歌胜在歌词所要表达的,无论是她的爱情还是其14年的音乐路,一切都纯属意外,加上Penny有张力的唱腔,会越听越有味。而《剪不断》和《吻》,都是值得细细品味的戴氏情歌。

曾听一个乐评说过,对现今的流行音乐市场而言,若一张专辑里头有3首以上的歌是具有可听性的,就可说是一张好的专辑了。若是如此,《纯属意外》就是一张不可多得的好专辑,这是我说的。不管你对我的言论表示认同或否定,把这一切当作纯属意外吧,因为听音乐不需要严肃。

2013年6月22日星期六

变质的物质享受

物质容易让人满足,却很难从中得到快乐。

小时候,渴望吃冰棒和各类零食,肯德基被誉为是最高的享受。

长大后,荷包里无时无刻装着钱,让这些零食唾手可得,亦从各种管道对肯德基有了认知,把它视为一种极度不健康的至肥食品,油脂呈现“爆浆”效果的鸡块,吃了竟会产生所谓的罪恶感。

小时候,看到班上同学拿着零用钱去扭鸡蛋,玩着从蛋里取出的小玩意儿,心里异常羡慕。

长大后,扭鸡蛋不流行了,小孩都在玩手机游戏。偶尔看见扭蛋机,上前看看蛋里边的是什么玩意儿,得知是一些小钻戒或不知名的卡通小玩偶后,想想觉得扭蛋太浪费钱,转身就走。

小时候,学校老师教纸折小狗,回家后会撕开报纸不停地折,然后得意地拿到大人面前炫耀一番。

长大后,空闲时间都用来上网、看戏、睡觉等,以前学过的许多纸折方式早已埋在记忆深处,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腐蚀。

小时候,物质能让人快乐是因为它满足了我们小小的欲望;长大后,我们的欲望随之成长,只能靠物质不断填补自己源源不绝的欲望,快不快乐是其次。

被糖果的包装吸引,尝了一颗,我想,小时候的我一定很喜欢这味道。

2013年5月24日星期五

婆婆,一路走好。

今夜,想起了你的声音,因为太久没听你说话了,这把声音一度在我记忆里隐藏了起来,现在,我想起来了。

离开对你来说是一种解脱,甚至我已放弃了我的自私,不愿让你再承受这人世间的折磨了,但,终究还是会不舍。

你一直以来都那么疼我,从来没有改变过,你选择在这个时候离开,仿佛也告诉了我些什么。

我会永远的怀念你,你教会我的待人处事,我会一直秉持着。你虽然离开了,但会一直活在我心里。

婆婆,一路走好。

2013年5月1日星期三

如果 和 也许

不知是否感官变迟钝了,还是另有原因?考试的情绪并没有像三年前那最后一学期的最后一科时,那么的紧张,压力,激动,担心。没有,通通没有。心情已经不被考试牵着走了。也许是没有了那一定要考得很好很好的担子了,又也许,这种激动的情绪已经被另外的事物取而代之。

三年前等待考试成绩出炉的那一天,紧张得全身颤抖,双手紧捏在一块,势要全科及格,势要得到入学的资格。然后,一如我所愿,我来到了金宝的拉曼大学,就读的科系,就是当初填写申请入学的表格时,唯一的选择,中文系。

如果在更早的五年前,我在申请入拉曼学院时,表格上填的不是Journalism,而是另一个我也很想读的科系,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。可是那只是如果。如果现在有机会让我多填一次,我还是会填Journalism,之后,一样地填Chinese Studies。或许是因为没有勇气去面对另一个选择的后果,又或许,现在的感觉也不算差。

中文系这三年有哭过有笑过,有付出努力,也有在面临考验时退缩。自觉对中文系的热诚不比别人多,也没比别人努力,但我还是坚持地走过来了。没有后悔,也没本钱后悔。最近,常这么觉得。

在三年里认识的人不算多,要好的却有几个。有的相逢恨晚,又或者说当朋友,时机也是很重要啊。也许遗憾也是一种美,让彼此都留有美好的想像空间。430日,这一别,也许就再也没有机会见面了。抱歉,我是个悲观者。

向前看,我不得不这么做。未来,如果我遇见了现在我心里一直想着的那个机会,也许,我会小心翼翼,尽可能地去把握。这,只是如果,和也许。

此刻,想到了我曾说过的一句话:至少,回忆是美好的。

有点语无伦次的一晚,配上这不搭的照片,感觉就对了。